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汉风越山海,彭城有远音——徐州以“千年汉韵”架设“文明互鉴”新桥梁

2025年11月19日   稿源:徐州日报
11月16日,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官微发布“2025文旅品牌出海案例”第二批入围的典型案例20个,徐州汉文化景区“汉文化交流研学之旅”项目上榜。

文旅是展示国家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徐州通过汉文化资源的国际化表达与产品创新,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来徐州体验中国文化,以汉文化为桥,架起文明互鉴新通道。

深挖文化内核

丰富研学游体系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集萃地。走进徐州汉文化景区,1400 余亩的园区内,狮子山楚王陵的恢宏、汉兵马俑的阵列、汉画长廊的生动,共同勾勒出两汉文明的壮阔图景。

“景区设计的研学游,不是简单的旅行,也不是纯粹的课堂学习,而是一种比旅行更精彩,比课堂更丰富、更直观的体验式学习。”汉文化景区市场开发部副部长邱晓培介绍,景区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六大类百余项课程,通过看、听、读、写、做等形式,让不同国度的体验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景区每年累计接待研学旅游者10余万人次。

4月20日是“国际中文日”,今年的主题是“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徐州工程学院来自5个国家的8名外籍教师,在汉文化景区深度体验汉文化。在“金石传拓技艺”体验中,市青年美协主席岳凯手把手指导大家拓印“乐”字。俄罗斯外籍教师哈夫聂尔·雅娜说:“亲手将古老的文字拓印在纸上,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的印象。”

国际视野

阐释汉文化当代价值

“汉代‘和合包容’的理念,与当今全球文明互鉴的诉求高度契合。”在 11月举办的第三届汉文化论坛上,70余位专家学者论道彭城。这场以“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为主题的论坛,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徐州推动汉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

论坛设置的“汉风远扬:汉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鉴”分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从汉代农业文明高度、汉画像石的文明互鉴价值、汉诗翻译等角度,探讨汉文化的全球表达路径,助力汉文化从“历史遗产”变为“当代资源”。

国际知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从中西思想比较的视角,称赞中国的“和合”思想对构建多极化世界的现实意义,凸显汉文化参与全球对话的当代价值。

本届论坛通过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围绕数字人刘邦、彭城七里等核心亮点,发布多语种短视频、图文25篇,形成持续性海外关注。“主流媒体引领+社交媒体造势+国际传播赋能”的全方位传播矩阵,全网总阅读量超过1.3亿次。

聚合力破壁垒

向世界发出邀约

汉文化“走出去”绝非单一部门的独角戏。徐州整合多方资源,打破领域壁垒,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共同体,推动以两汉文明为特色的国际旅游热潮持续升温。

把徐州之美讲给世界听。5月16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与世界对话·发现徐州之美”系列活动走进龟山景区。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徐州工程学院留学生王正光表示:“要用年轻人的方式,把徐州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今年的“5·19中国旅游日”徐州分会场,由徐州市文广旅局、市外事办、云龙区政府联合举办的“访彭城七里 品美味徐州”活动,以国际化的“打开方式”,有效提升了徐州文化旅游的海外吸引力。

在徐州市文广旅局、徐州市外事办指导下,徐州市交通控股集团、徐州市文旅集团、徐州地铁集团、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市民卡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国际友城彭友卡”。这张卡,不仅是串联徐州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通行证,更是徐州向世界发出的真诚邀约。

用好网络平台

打造传播新引擎

今年以来,徐州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吸引多批海外网络达人前来体验。从9月的“全球网络达人in Jiangsu”到11月的“2025打卡中国·潮涌东方——你好江苏!”等活动,来自旅游、美食、音乐等领域的国际创作者,通过深度探访和沉浸式体验,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向全球数百万粉丝展现徐州魅力。“徐州”“古韵”“潮音”等关键词频繁出圈,汉服体验等原创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百万次。

持续扩大的网络声量,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吸引力。在本月发布的携程口碑榜2026年度评选中,徐州同时入选“中国100目的地”与“亚洲100目的地”两大必打卡榜单,标志着徐州城市文旅品牌实现跨越式提升。

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徐州汉文化景区今年已接待海外研学团和参观团数十批次。汉文化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景区将继续秉持“让历史可触摸、让文化可体验”的理念,借助VR/AR等技术构建虚拟汉代场景,优化国际游学产品,吸引更多国际友人走进徐州、推介徐州,持续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孙文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