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事再度将“拦婚车”“讨喜钱”“低俗婚闹”等话题拽入公众视线。法律界人士直言:婚俗绝非违法行为的“遮羞布”!
婚俗中的“讨喜”本是基于自愿的善意互动,承载着祝福与美好期许。然而,部分不法分子却拦道阻车、强讨硬要,将“讨彩头”变成了“拦路收费”式的强制交易,甚至将此异化为敛财的工具。这不仅扭曲了民俗的本意,污染了婚俗文化,更公然冲击着社会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早有明确规定,追逐、拦截他人或强拿硬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此案中的拦车索烟,本质上是在破坏交通秩序,干扰社会生活、侵害公民权益。
值得关注的是,此事件中,新人并未报警。他们的妥协,或许并非不懂法,而是被婚礼的特殊性“困住”——怕耽误婚礼流程、错过吉时、破坏婚礼氛围等。而不法分子正是掐准了新人“不愿大喜之日惹麻烦”的心理,肆意妄为。如果没有人为新人“撑腰”,“不闹白不闹、闹了就赚”的畸形导向便会蔓延,让低俗婚闹的陋俗愈演愈烈。

▲新人弃车离开 视频截图
铲除低俗婚闹离不开法治力量“主动亮剑”。整治拦车索烟乱象,警方可将此类警情纳入“小案快侦快处”机制,依法从快从严处置,对首要分子不仅要处罚,更要通报曝光,形成震慑。乡镇(街道)、社区可将“文明婚俗倡议”纳入网格治理,形成良好舆论导向。
新人遇到此类情况不必一味妥协,可以通过行车记录仪、手机录像、酒店监控等固定证据,重点记录拦截地点、时长、索要数额与要挟语句,为后续维权提供关键证据,让“拦婚车经济”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婚礼是人生大事,岂容“拦路索财”搅局?民俗是文化瑰宝,怎可被“敲诈勒索”蒙尘?当法治为“喜气”护航,人情才能返璞归真;当公权力为新人撑腰,陋习才无滋生土壤。唯有法治与文明并行,方能让每一对新人都能在喜庆的氛围中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王连琦制图、编辑:张力伟主编:王辉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图片来源:网信廊坊、封面新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