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巅峰对决,为何又在南京?

2025年11月10日   稿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11月9日晚,南京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见证了斯诺克运动的历史性时刻。50岁的苏格兰传奇约翰·希金斯与22岁的中国小将吴宜泽会师决赛,最终吴宜泽以总比分10:6获胜,夺得职业生涯首个排名赛冠军。这场年龄相差28岁的两代斯诺克领军人物的巅峰对决,其意义超越了胜负本身。

图片

今年是世界斯诺克巡回赛国际锦标赛再度在宁举办,几乎囊括了全球现役排名前16的选手。

“这趟南京来得太值了!”有网友感慨,前有“苏超”决赛,近有斯诺克巅峰决战,南京的体育赛事一场接一场,都是那么精彩!

从3月份的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到9月的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再到最近的射箭世界杯总决赛、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以及让人期待的南京马拉松……今年,南京举办的省级及以上赛事将超百场。

高端赛事缘何云集南京?南京对体育事业又有着什么样的谋划?答案,就藏在南京一件件体育赛事里。

“双向奔赴”共塑城市品牌

锐见

“南京与国际赛事,是一场双向奔赴。” 回忆起多次申办国际性赛事的经历,南京市体育竞赛部门负责人由衷感叹。

对高端赛事而言,全球范围内高端成熟的体育场馆本就稀缺,而赛事举办经验、综合保障能力更是组委会考量承办城市的核心指标。这些,恰恰是南京的“拿手好戏”。

南京先后举办过全运会、亚青会、青奥会,积累了丰富的场馆资源与办赛经验。每逢大赛,南京总能展现出高效的组织能力:专业的赛事安排、高效的交通保障、贴心的志愿服务,甚至场边的免费储物柜、深夜守候的接驳车,都在细节中传递城市的温度。

而对南京来说,承办国际性赛事的吸引力同样显著。专家指出,相较于文旅与经贸,体育赛事因周期短、话题性强,往往能带来超乎预期的传播声量。

图片

今年3月,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首度落户中国便选择了南京。当运动员在“南京魔方”里冲刺、撞线、起跳时,南京的城市形象也传遍全球,悄然走进亿万观众心中。

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同样明显。2024年,南京共举办国际和国家级赛事80多项,赛事直播观看人次超5.4亿,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4.8亿元。今年10月18日,“苏超”半决赛当天,全市重点商圈和商业街区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单位实现交易金额7.8亿元,环比增长5.4%。 

 “天使投资”反哺城市发展

锐见

“承办体育赛事,就像做投资。”一位曾参与大型赛事申办的工作人员坦言。如同科技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逻辑,带着“国际范儿”的户外赛事、高校赛事与小众赛事,正是南京引进的重点。换句话说,南京正以国际赛事“天使投资人”的姿态,布局未来。

对户外运动的偏爱,或许源自南京对“山水城林”与文化气质的自信。10月18日,2025 射箭世界杯总决赛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广场启幕,透过赛事镜头,南京的城市景观与自然资源成了运动员的“天然背景板”,让更多人读懂了这座城市的生态与发展之美。

高校赛事则藏着南京的“青春密码”。作为高教名城,南京坐拥 54 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超百万人。体育成了青年与城市同频共振、尽显青春活力的纽带。

图片

今年9月,2025南京・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在秦淮河上鸣笛,30所海内外高校的健儿在此竞逐。这场洋溢着青春味道的体育盛会,不仅联结世界,更播下友谊的种子。

“自有品牌”打开想象空间

锐见

提到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人们想到上海;提到NBA,想到休斯顿。南京是否也能有自己的体育IP?

“不可否认,南京目前还缺乏与顶尖赛事及运动 IP 的深度绑定,这也鞭策着我们不断向前。”市体育竞赛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力争取顶尖大赛常态化落地的同时,南京也正从小众体育运动切入,以“弯道超车”的方式实现与体育 IP 的深度联结。

你听说过“用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上打网球”吗?这并非心血来潮的运动混搭,而是最近在南京热度飙升的新兴运动“匹克球”。目前,全市已有十多所小学将匹克球纳入体育课程,常年参与人群近万人。去年,南京更成功承办中国匹克球巡回赛(南京站)、南京匹克球公开赛等6场市级以上赛事。就在上个月,南京市匹克球运动协会官宣成立,未来将积极推动这项运动的普及,努力争取国际合作与赛事的举办。

舞狮,你或许不陌生,但你知道舞狮也是世界级比赛吗?今年9月,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连续第二年落户南京。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270多名运动员参赛。这场狮王争霸赛聚焦南狮流派,以其威猛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喜怒哀乐”的神态演绎,尤其是高桩“采青”等高难度动作,展现出力量与柔韧的极致平衡。

至于匹克球、舞狮赛事,未来是否有机会成为南京的又一张名片,或许没有人能够在今天就给出答案。但对新事物的热情探索,对运动本质的回归,已让南京成为一片孕育可能的土壤。

当体育扎根校园、赛事融入山水、青春点亮街巷,体育就不再只是竞技,而是城市的温度、发展的动能。这或许,正是国际赛事与南京如此“对脾气”的原因。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田智雄制图、编辑:翟佳主编:王辉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潘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