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法官卖螃蟹的直播,仅两小时就吸引了20余万人次围观。这场看似“出格”的跨界,实则却是司法实践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创新——让“类个人破产”制度,从法律条文走进公众视野。
法官直播卖的螃蟹,来自于秋兰家。十多年前的船舶事故,让秋兰家欠下80余万元债务,返乡养蟹又因技术不足而连年亏损。尽管如此,秋兰家还是始终恪守着“腊月二十八前必还款”的承诺,九年累计偿还20余万元。
为彻底走出困境,今年9月,秋兰父母向高淳区法院提交了“类个人破产”申请。九年坚守,一朝“重启”。从联系养殖专家解决螃蟹蜕壳难题,到创新采用直播方式处置生鲜资产,司法力量全程护航,让法律不仅成为追讨债务的标尺,更成为守护善意的屏障。
所谓“类个人破产”,主要面向那些“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因意外、疾病或经营失败而陷入困境,但并无逃债恶意的人。高淳区法院的“破圈”尝试,正传递出对“诚实而不幸”的个体,应给予制度性温柔与信任的价值导向。

法官直播卖螃蟹,是否合法、合理、合情?这本质其实是对司法边界的探讨。有人质疑“法院背书”会带来消费信任风险,但也有观点认为,此次直播并非商业营销,而是司法拍卖的数字化延伸。
其实,早在2016年,最高法就出台《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2024年11月的最新指导意见,更明确要求提升财产处置效率。法官直播卖蟹,是否是司法变卖在网络直播盛行之下的形式变通?
确实,对于像螃蟹这样的生鲜产品,直播卖货的方式既能缩短处置周期,又能提高债权清偿率,但是否真的需要让“法官拿法槌的手”举起螃蟹,“一二三,上链接”?
据透露,这场司法变卖所得款项,一部分将用于偿还债务,一部分将用于秋兰父母日常生活。秋兰说:“现在感觉父母轻松多了。”

归根结底,“类个人破产”的制度设计,在于让守信者不至于因一时困境而永陷泥潭。自2019年试点以来,江苏已受理1600余件此类案件,帮助200多名债务人实现经济重生。
法官卖螃蟹的直播已然结束,但其引发的诸多司法实践思考,仍在继续。无论如何,当司法的刚性底线,通过一次次制度创新,托起民生的柔性期待,终将让每一个坚守善意的人,都能在困境中看见光亮,在规则下获得前行的力量。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黄星 马青编辑:张力伟主编:梁娜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图片来源:央视网、高淳发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