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在南京,每一帧生活,都是电影级画面

2025年11月04日   稿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11月的第一天,“金陵第一胜迹”南京朝天宫,千年留左大鼓敲响120声激昂鼓点,致敬中国电影走过的120年光影岁月。百余位表演艺术家共同见证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开启光影新征程!

这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第三次与南京相拥。本届电影周的主题“电影·表演·人民”,在这座城市静静交汇,如秦淮河的柔波,不疾不徐,流淌进寻常巷陌,浸润着百姓的日常。电影,从未高悬于艺术的殿堂,而是成为这座城市呼吸的一部分,记录着人民的悲欢,也映照着时代的脉搏。

南京,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城市

在“电影人在南京”系列活动的步履中,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静静伫立。青砖黛瓦、马头墙依旧,非遗的韵味与现代的审美在此交织;而城市文化新地标,金陵STYLE浪漫中心,则用另一种语言诠释着南京——既传统又摩登。

南京,从来都是一座“超级片场”,历史与现代在此重叠,适配着万千故事的光影表达。《建国大业》中的中山陵、美龄宫、总统府,见证着历史;《我不是药神》里,能仁里菜市场与夫子庙面馆,是山争哥哥与小伙伴散伙的地方,烟火气中透着真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少年班》让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喷泉,成为网红打卡点;而浦口火车站,则在《茉莉花开》中承载了说不尽的离愁……

据南京电影协会统计,近5年来,有110个影视剧组选择在南京取景,其中不乏即将角逐奥斯卡奖的暑期爆火影片《南京照相馆》。

为何电影人独爱南京?十朝都会的积淀,赋予它独特的叙事纵深。梧桐蔽日的大道、老门东的古墙、新街口的繁华、科巷菜场的喧闹……镜头所及,不仅是城市风貌,更是穿越时光的文化回响。

移步见景,每一帧都凝聚着南京人对自然的敬畏。电影艺术家们以南京长江大桥为背景合影,“长江之恋”游轮缓缓驶过,江风拂面,仿佛也带来江豚的微笑。长江大保护的背后,是南京人对母亲河的深情,也期待光影艺术能传递更多这样的笑容。

南京,是中国电影记忆的活态载体

南京,从不只是电影的取景地,它本身就是中国电影记忆的活态载体。1952年成立的南京电影机械厂,是新中国第一个国营电影设备制造企业,开创了中国现代电影工业的先河。如今,南京汇聚了以中影南京等为领军的众多电影企业;大华、曙光、大光明、中华、和平、解放、胜利、秦淮……这些老电影院的名字,串连起几代南京人的光影记忆。

“电影人在南京”的行程中,有一站正是大华大戏院。它始建于1935年,不仅是民国建筑的典范,更承载着无数动人的往事。1937年,梅兰芳在此赈灾义演,梅派名剧《霸王别姬》声声入心;上世纪70年代,《庐山恋》《小花》等影片每日10场,仍一票难求;直至今天,大华依然是南京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光影殿堂。

南京人对电影的热爱,让这座城市常年处于全国“票仓城市”前列。今年夏季,南京再添一把火——启动2025全年电影惠民补贴活动,7至12月,发放1000万元观影福利,吸引更多影迷走进光影世界。

南京,打造一座属于人民的“电影之城”

打造“电影之城”,不仅在擘画星光熠熠的产业蓝图,更是迈出让电影回归街头巷尾、融入百姓日常的扎实步履。

2016年1月,南京电影协会成立,近年来,还推出了《南京影视拍摄指南》等工具,帮助剧组在南京选材取景。今年10月,南京短剧产业联盟成立,并同步打造南京剧好影视服务平台,助力南京影视之城的建设。

电影教育也在南京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电影社团常年活跃,学生们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电影艺术家们观看学生剧社的原创话剧,鼓励青年学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从南京走出的演员王馥荔说:“每一部戏都脱离不了生活。要演工人,我就拜工人为师;要演农民,我就下到田埂去。从内心到形象,都要贴近他们,老百姓才会认可。”

电影周的举办,让电影走出银幕,与城市空间深度交融。电影艺术家们走进街区、影院、学校等地,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这不仅是“电影旅游”,更是一场文化的寻根——电影作为记忆的媒介,与城市作为记忆的载体,在此完美邂逅。

电影与南京的相遇,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南京不仅是背景,更是主角;不仅是场所,更是情感。在这座光影交织的城市里,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不仅是历史,更是当下;不仅是导演的创作,更是人民共同书写的时代诗篇……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林曦,许雯、王武对此文亦有贡献编辑:张力伟主编:梁娜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东南大学

【责任编辑:潘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