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南京这场电影周,没有红毯,却让星光暖了整座城的街巷

2025年11月03日   稿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听说,这个周末,半个电影圈都来了南京! 走在南京街头,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白毛女》中坚韧不拔的喜儿(田华 饰)、《大明王朝》中心机深沉的嘉靖帝(陈宝国 饰)、《霸王别姬》中复杂多面的段小楼(张丰毅 饰)……正在不经意间与自己擦肩而过。 网友戏称,南京开启了“偶遇明星”模式。原来,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正在南京举行。

电影,是首“写给所有人的诗”。它让艺术从象牙塔里走出,走向街头巷尾、走向大小屏幕,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影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希望与慰藉。

2023年,百余位电影表演艺术家从中华门入城,自此,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正式落户南京。与很多电影周不同,这个电影周最闪耀的“星光大道”不在争奇斗艳的红毯,而是摆进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2023、2024、2025,每届都有一个固定节目“电影人在南京”系列活动,电影人们深入生活,走进人民群众,在南京的文化地标、高校礼堂、社区街巷留下了一串串足迹。

“人民艺术家”田华不顾已经98岁高龄,连续三年奔赴南京并动情坦言“进入南京大门,我们就是南京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陈宝国今年刚落地南京就说“我已经盼了364天了”。

电影人为何如此喜爱逛南京?其实,这份与城市的共情,正是电影表演艺术家“扎根人民”的生动诠释,也是更多青年创作者“打磨演技、不负韶华”的精神坐标。

行走在南京,电影人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共鸣。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唐国强、王伯昭等艺术家写下“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的誓言;于晓光、李木子两位艺术家饱含深情地朗读《拉贝日记》片段。南京籍艺术家沈丹萍感慨道出心声:“感恩我们生在这样的一个年代,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当艺术触碰历史,电影就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让铭记与珍爱成为心底的共识。

在熙南里的月光下,电影与传统文化完成了一场浪漫邂逅。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就与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张丰毅、张山、王伯昭等艺术家与南京白局非遗传承人互动,在甘家大院学握花枪、看枪花流转;贺兰氏扮演者何琳重现《大明宫词》经典的“翻云覆雨舞”,让现场市民、游客感叹“曾经的白月光又回来了”;而曾饰演电影《红楼梦》中林黛玉的陶慧敏,则与青年演员同台唱响越剧《红楼梦》选段,“两代黛玉”同框瞬间感动了老影迷、惊艳了无数年轻的面孔。转角遇见的沉浸式戏剧,让古今在光影中交融,也让电影的根系更深地扎进烟火人间。

在玄武湖畔,电影人与市民、游客欢乐互动,草坪比红毯更闪耀。在金陵STYLE浪漫中心,电影人们沿着提前设置的“爱情电影之路”和“音乐电影之路”漫步,与市民、游客聊天互动,将现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开放的电影主题派对。当侯勇、祝希娟、牛犇、许文广、张勇手诵读着一句句对南京城的欣赏与眷念时,全场沸腾。市民、游客在大银幕光影的牵引下,纵情合唱、为城市比心。这一刻,本届电影周的主题“电影·表演·人民”具象化了。

确实,南京从来都是影视剧的天然舞台。从《新白娘子传奇》《情深深雨濛濛》,到《建国大业》《我是特种兵》《推拿》,再到今年热播的《南京照相馆》《依依向北风》,数百个影视剧组曾在南京取景拍摄。

长江与城墙并立、古都与现代并行、烟火与文脉共生的南京,不需要刻意造景,随手一拍就有历史感、故事感。这份日常生活自成风景的特质,也许正是热播影视剧能够打动人心的密码。毕竟,电影之所以动人,不就是因为它源于生活、观照人心吗?

光影流转120年,电影始终是“写给所有人的诗”。它让我们在喜儿(《白毛女》中的角色 田华饰)的怒吼中,看见尊严;在段小楼(《霸王别姬》中的角色 张丰毅饰)的摇摆中,照见自我;在教师妈妈(《烛光里的微笑》中的角色 宋晓英饰)的温暖中,重拾希望……

当电影人的初心遇见南京的文脉,当历史的回响碰撞时代的节拍,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正续写着新的光影诗篇。因为,在南京,每一束光都连接着你我,每一个故事都照见生活,让更多人能看见更好的中国电影,也看见更好的自己。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陈尹

制图、编辑:张力伟

主编:梁娜

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南京旅游集团

【责任编辑:潘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