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一把“市民卷尺”,量出城市治理新刻度

2025年10月24日   稿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一把卷尺,几张随手拍,几句朴素的解说——深圳“卷尺哥”穿梭大街小巷给公共设施“找碴儿”,并得到有关部门“秒回应”的视频,为何能引发远超一城一地的广泛共鸣?其意义不在于某个城市治理的“完美答卷”,而在于它清晰地标示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两个重要的“新刻度”。

第一重刻度,标示出市民角色的深刻转变。

“卷尺哥”代表的,是一种新型的市民形象:建设性的参与者。他们不再是城市服务的被动接受者或问题的抱怨者,而是手持工具、秉持理性,主动成为城市肌体的“体检员”。那把量出井盖高低、道路宽窄的卷尺,本质上度量的是对城市家园的归属感和一份沉甸甸的主人翁精神。它提醒我们,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不仅需要高空的“鹰眼”俯瞰,更需要无数双行走在地面的“慧眼”凝视。这股自下而上的、建设性的监督力量,是城市走向善治最宝贵的资源。

第二重刻度,标示出政府回应的机制之变。

“卷尺哥”现象的另一半光彩,来自城市管理系统的“秒级”响应。其背后,是民生诉求平台从“有”到“优”、从分散到统一的深层变革。当五百多个热线和渠道被整合成一条“超导电路”,实现“市民下单、政府秒回”,这便建立了政民互动的良性循环。它让市民的“挑刺”得以顺畅地转化为共同的“建设”,避免了热心被冷置、建议石沉大海的治理内耗。这套响应机制,是保持市民参与热情、维系社会信任的关键所在。

“卷尺哥”与高效回应的同频共振,共同描绘出一幅“有为政府”与“有效社会”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图景。它生动说明,卓越的城市治理,绝非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一场社会协同的“交响乐”。

“卷尺哥”的火出圈,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的是城市治理从传统“管理”迈向现代“治理”的必由之路——一条通往共建、共治、共享的未来之路。为“卷尺哥”叫好,更是为这条道路的探索者与同行者加油。当千万把“市民卷尺”被郑重拿起,城市的回应系统始终灵敏在线,我们才能真正说:这座城市,是温暖的“吾乡”,更是值得托付的“吾家”。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毕子晨

编辑:张力伟

主编:张宏亮

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大件事

【责任编辑:潘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