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南京的田埂之上惊现“孙子兵法”

2025年10月20日   稿源:北极阁瞭望
 

□ 锐见

秋意渐浓,正是橙黄橘绿时。谁能想到,南京的田埂之上,竟藏着“孙子兵法”的妙招?

图片

十多年前,方头方脑的西瓜诞生在江宁横溪,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让瓜农赚到了源于想象力的“第一桶金”;前两年,大如矿泉水瓶盖的溧水蓝莓,辣中带甜、甜中带脆的“爱马仕”辣椒等,又在高端市场刷了一波存在感;而今年元宵节,酷似黄玫瑰的白菜在南农横空出世,生抢了一份独属于玫瑰的浪漫……如今,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冰激凌味的黄瓜、酸奶味的西瓜,正准备着粉墨登场。

孙子兵法·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妙招往往胜在出其不意南京农业科创团队的奇思妙想,犹如打开农业创新的开关正孕育越来越多的“奇异果”“惊喜菜”;而支撑这些想象力的,正是对科技的自信和期许。毕竟,从0到1生成具象化产品,科技无疑是最硬核的武器。

南京的农业科技,有多强?南京坐拥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和钟山育种生物实验室等“国字号”农业科技平台,培育发展了涉农高新技术企业90多家,构建起“高校院所+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协同推广模式。

现代农业科技,不止于实验室里的精密计算,更是书写在大地之上,能够端上餐桌的美味、装进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子兵·虚实篇战者致人而不致于打仗要抓住对手命门当然了解行业点。人力天吃现代农业的两大

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耕种、疏花疏果、收割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和国内很多城市一样,“大城市小农村”的南京,也得面对农村青壮劳力“电量不足”、中老年人成农忙主力军的现状。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科技正好大展宏图!千百年来,“汗滴禾下土”的劳作方式,正逐渐被机械化、数字化、无人化取代。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更神奇的是,南京还在运用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天空地物”立体化监测体系。例如,由南京佳格耕耘科技构建的数字大田综合智慧管理系统,曾创造过3个人管2000亩大田的“行业奇迹”。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高温、台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南京还利用科技大棚,为农作物打造了一方“安全天地”。在南京双吉农业的蓝莓种植基地,智慧大棚能够24小时监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参数,一旦超标就会向管理人员的手机App发出预警,提示要远程开风机、拉遮阳网或是开启暖风。

孙子兵法·作战篇胜,不,不强调时间上的迅速,更强调了战略上精准力之道地,当目跟风只忙活

“国字号”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搭建了“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供给平台——科技项目揭榜挂帅,也就是种养殖经营主体和大户缺什么技术,科研就攻什么难关。同时,优质农产品实行“订单化生产”,市场和消费者需要什么,年度生产计划就安排什么,再也不怕“增产不增收”。通过科技精准赋能,在智慧种苗工厂中,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种苗生产效率、成活率,比传统方式提升了3倍以上。

在生产层面,南京对“精细化”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就连施肥这种“小事”,都要“一田一策”。南京是丘陵地区,地力不均。20年来,一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先化验土壤,再根据作物需求定方案。如今还有更先进的,用红外光谱测土技术和南京土壤光谱系统,快速精准测算每一田块的肥力水平,给出推荐施肥方案。

自古以来,农业都是靠天吃饭。要突破季节、地域以及人力等诸多“限定”,从来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妄图彻底战胜自然规律,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规律的基础上,摸准“核心刚性+边缘弹性”之道,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胜天半子”,让“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能承接起人们舌尖上“稳稳的幸福”,还有现代农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盈盈的期许”。

图片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左宁,吴伯健对此文亦有贡献编辑:翟小佳主编:梁娜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南京双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李文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