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锐见
近日,一则“新手机号登录已故歌手李玟账号”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用新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时,竟通过短信验证码直接登录了李玟的实名认证账号,26万粉丝的悼念私信一览无余。看似偶然的事件,却像是撕开了数字时代的一道“隐秘的裂缝”。

数字时代,手机号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而是解锁用户社交、支付、娱乐等诸多行为的“钥匙”。然而,运营商却依然遵循着“停机90天回收再放号”的规则,将手机号这把“钥匙”重新分配;一些平台也固守着“手机号+验证码”的单一登录模式。
当两者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战,“新手机号登录已故歌手李玟账号”就不再会是个例。在社交平台,频频有网友晒出“登录陌生人微信”“收到前任机主公积金短信”等经历。这意味着,每个人的数字足迹,都可能在无意间暴露于陌生人眼前,甚至是在众人面前“裸奔”。
在数字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数字遗产”?在B站、抖音等平台,已经在探索推出“纪念账号”机制,通过家属认证即可冻结逝者账号、留存数字痕迹。
随着数字化深入,账号、数据、内容……早已成为个体生命的延伸,也是逝者留给这个世界的特殊印记,更是家人朋友的情感寄托。忽视数字遗产的保护,不仅是技术的滞后,更是对生命的轻慢。
《法治日报》律师曾指出,手机新号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登录他人账号不构成侵权;但是,若发现后继续使用或泄露信息,则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种界定虽然清晰,却未解决根本问题——如何从制度上防止此类误登现象的发生。
其实,要想堵住这些漏洞,也并非毫无办法。只是,构建“数字守护网”,往往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多方合力共建。比如,运营商应打通与互联网平台的联动通道,在手机号二次放号前,完成账号解绑核查,甚至可以设置“一键解绑”功能,让手机号快速和各类账号解绑。比如,各大平台也可以一边升级认证体系,引入生物识别、身份证验证等多重防护,一边建立“数字遗产专门保护流程”。比如,监管部门可以优化“一证通查”“一键解绑”服务,降低用户管理数字资产的门槛。
数字时代的开启,不应以牺牲安全与尊严为代价;“数字遗产”的保护,当然也不应该落后于技术的进步。
守护好每一个账号,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负责,更是数字时代应有的治理智慧——让每一份“数字痕迹”都能被妥善安放,才是对生命最好的纪念。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黄星
制图、编辑:张力伟
主编:梁娜
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