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刚子书记”爆火背后:高校治理的“网感”实验

2025年09月15日   稿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锐见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其小红书个人账号“人大刚子”火爆出圈。从亲切自称“刚子”向同学们问好,到幽默回应照片“这张很丑”,再到对学生关切的班车时间、食堂水果等问题“秒回”处理——这位党委书记用极具网感的真诚互动,打破了传统高校领导干部的严肃印象,短短数日圈粉无数,更引发了一场关于高校治理创新的深入讨论。

放下身段:从“书记”到“刚子”的沟通革命

首先赞的是主动降低姿态,用接地气的口气与学生对话。传统印象中,高校领导比较严肃,但张东刚书记却以“刚子”自称,用幽默接地气的语言主动贴近学生。这种沟通方式,迅速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让“校领导”三个字更有温度。

直达痛点:在学生聚集的地方解决问题

其次,赞的是高校治理方式创新。“刚子”不仅自己下场回应,更鼓励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在社交媒体上“亮明身份、下场回复”,这种种举措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小红书治校”。学生不用跑行政楼,不用写邮件,只需在评论区留言,就能直接推动改变。这种“到学生聚集的地方办公”的理念,正是现代治理思维的体现。

从“秒回”到“长效”:流量之后更要留住信任

再次,大家赞的是行政效率提高。通过“人大刚子”的账号,学生直接对话手握决策权的校领导;“刚子”的快速响应也让人惊喜,直接拍板学生关切度高的问题,流程透明干净利落。但更多人也在问:这种模式能持续吗?水果、班车等问题可以立马解决,但博士生待遇、校园基建等复杂问题,仍需系统推进。如何把“书记秒回”变成“机制长效”,才是真正的考验。

▲网友发帖称反映的通州校区水果问题已得到解决。

“真诚”是流量密码,更是治理密钥

“刚子”的出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真诚”的胜利。学生想要的不是人设,而是实实在在的回应与改变。领导干部愿意走进学生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姿态;而能否把“许愿池”里的期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果,才是这场实验的真正目的。

“刚子”的走红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它让我们看到,真诚沟通+高效响应+制度保障,才是现代治理的坚实基础。期待更多“刚子”们不仅能在网上“火起来”,更能在现实中“走下去”。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王连琦制图、编辑:张力伟主编:孙莉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人大刚子”小红书账号、“RUC小浪花”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