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锐见
当5元无限续杯遇上5升大水桶,一场消费伦理的考验在山姆店内上演。
近日,武汉山姆会员店内,一名中年女子手提近5升大水桶,在自助饮料机前“免费续杯”的视频引爆热搜。她不顾工作人员劝阻,坚持将桶装满,场面一度陷入尴尬。网友争论不休:是规则漏洞纵容了贪小便宜,还是道德缺失破坏了会员共享?
▲网传视频截图
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商业规则的失守,更是现代消费社会中理性与公德的一场公开博弈。
01规则模糊埋下的“薅羊毛”空间
山姆的续杯政策在这次的风波中,暴露了设计缺陷。据了解,山姆会员店的冻饮免费续杯服务,是其餐吧为会员提供的特色福利之一。会员购买指定饮品后,凭借购买凭证或收银员贴在杯身的特殊标签,可在当天内无限次免费续杯。但政策中既没有明确限定续杯容器的规格,也没有界定“现场饮用”与“外带存储”的边界。这种模糊性,让个别消费者找到了可乘之机。不仅如此,视频中的中年女子不仅自带超大容器,更是绕过了5元购杯的环节直接接取免费续杯的饮料,实质上构成了对规则的双重突破。
商业规则的制定,需要在便利性与防止滥用之间寻找平衡。相比其他商超的自助服务条款,星巴克明确规定,续杯限用堂食杯具,并且顾客必须在店内饮用,才能享受免费续杯。而当下山姆的免费续杯规则,更像是基于会员信任的“君子协定”,一旦面对“规则套利者”,这种缺乏刚性约束的条款就显得力不从心。而门店工作人员劝阻无效的尴尬境地,也恰恰说明仅仅靠自觉难以维系公共福利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02消费心态与道德自律的拉锯战
该事件引发的舆论分裂,还暴露出当下社会消费心态的复杂性。在相关视频评论区,有人将中年女子的行为斥为“贪小便宜”,也有人辩解称“规则没有禁止,就是允许”。这种认知的差异,折射出消费伦理困境:当商业规则存在漏洞时,消费者究竟该以“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思维来行事?还是应该恪守更高的道德自律?
此外,这场风波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山姆的会员制属性。与普通超市所不同,山姆的所有服务成本最终由付费会员共同承担,一位顾客的过度索取必然意味着其他会员的福利受损。数据显示,2024年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区的付费会员达到400万,其会员费收入占总营收的15%。这种商业模式高度依赖会员对其服务质量的认可,而福利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会员满意度。
山姆的免费自助续杯,原本是“按需取用”的便民设计,但如果放任“囤积式续杯”,最终可能迫使商家取消这项福利,导致所有会员利益受损。正如有网友担忧的那样:“今天允许带桶续杯,明天就可能喝不到5元无限续杯”。这种短视的利己行为,实则在透支整个会员群体的信任资本。
03
商家管理的补位与反思
面对争议,涉事山姆门店的回应显得谨慎而克制 —— 既未简单否定会员权益,也明确表示会“对相关服务进行规范和改进”。这种处理方式值得肯定,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在制度层面上,完善条款,明确容器规格等等细节,让规则从“模糊善意”变为“清晰约定”。
山姆作为知名会员制超市,更需在服务创新与风险防控间建立平衡机制。或许可以设立“会员行为准则”,对滥用福利的行为建立分级处理机制,既维护大多数会员的正当权益,也保留规则的弹性空间。毕竟,好的商业服务既需要信任基础,也需要制度保障。
这场“免费续杯”风波看似小事,却叩问着商业文明的进阶方向。当5元自助续杯遇上“提桶大妈”,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规则设计能力,更是整个社会的契约精神与公共意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谴责个体行为,而在于建立更为完善的规则体系——让守规矩者不吃亏,让投机者无空子可钻。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上官苏隽
制图、编辑:张力伟
主编:孙莉
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大皖新闻、千山晚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