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这一次,我们并肩战斗

2021年08月16日   稿源:新华日报
8月14日,“七夕”。这一天,南京已连续两天无新增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节日快乐”“辛苦了”“谢谢”……无数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下沉干部收到居民的节日问候,一句句简单的话语化解了这些天来的辛苦甚至委屈。 20天内,南京全城900多万人参加三轮全员核酸采样检测,六轮大规模核酸检测量近4000万人次;全市30多万人居家隔离,足不出户。这是一场罕有的城市行动。

15日,南京市鼓楼区机关、小市街道干部在值守点对进入小区的市民测量体温、查验苏康码。陈俨/摄 “这可能是隔离生活的唯一遗憾” 8月14日上午,微信新消息的铃声无数次响起,吴伟粉每次都点开看,都是居民的问候。只要不是居民求助反映情况的,都先放一放,她要赶紧把30多张老人的绿码证明开好。 每一句问候都带给她欣慰和温暖。吴伟粉说,不过短短十几天,如今想起却恍如隔世,这半个多月不知道怎么挺过来的。 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街道工人新村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者,病例所在单元集中隔离,整个小区4000多人全部居家隔离。7月28日晚社区收到通知,29日零点,医护人员、民警和下沉干部穿上防护服,一家一户敲开门,送上小区封闭的一封信和资料袋(体温监测表、消毒纸巾)。所有人员跑完52幢楼,天已大亮。 天还没亮,作为社区书记的吴伟粉,她的微信信息和电话铺天盖地。此后几天,居民的诉求包括各种抱怨、不满都涌过来了。 “我们离得这么远,为什么要隔离?”“我约好了手术,这可怎么办?”能解释的尽量解释,需求诉求一项项登记好。大门一封,各种意想不到的事都冒出来了。最急需的是看病和取药。工人新村是主城区的老小区,老年人占比超过30%。一登记发现竟有两三百位有买药需求。按紧急程度排队,相关人员穿好防护服,上门取医保卡和资料,再到相应的医院,通过特别通道,为患者取药。有天上午,需要出门拆线的居民就有4位,区疾控中心安排车辆,由志愿者护送就医。 一轮接一轮核酸采集要组织,4000多位居民每天的体温要监测,所有家庭的吃喝拉撒要跟上,小区每天要消杀,光要达到封闭小区的这些基本要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已超负荷工作,碰上居民的个性化需求,社区也不能不管。 “我的烟只剩两支了,赶紧帮我买条烟。”24幢一位老人给吴伟粉打来电话。“好,等把今天的药全部处理完就请人帮您买。”吴伟粉回答。可是老人不能等,“上午必须要有烟,你不给我买烟就是逼死我。”吴伟粉没有松口,当天人员的工作都排满了,实在找不出人手。老人一连打来20多个电话,几分钟来一次,吴伟粉每次都不敢不接。她想着万一这次不是为烟,是发生了别的急事呢,这种关头,不能出一点事。想到老人分秒都是狂躁不安,吴伟粉给在外买药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请他多辛苦点,绕个路到超市买条烟。 还有一位老太,打来电话说天天要吃的药只能管两三天,要求当天把药送到。从清晨6点到中午12点,老人无数次电话,社工直喊“连环CALL又来了”,吴伟粉接过电话,深吸口气,语调尽量柔和,她向老人承诺,一定会在她的药吃完前把药送到,现在要先保障当天急需用药的居民。可老人一遍遍强调,她当天看不到药就会崩溃。吴伟粉得知老人患有轻微抑郁,每天需服用三种药,立刻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那边有这三种药,只是有一种药的生产厂家不同,而老人要求三种药不能换厂家。无奈,志愿者立刻穿上防护服,爬上6楼去老人家取医保卡,赶紧开车去脑科医院买到了老人需要的药。 穿着防护服的社工送完药回来,老人特地打来电话,这次老人语调柔和,一连几句“辛苦大家,谢谢了!”吴伟粉和社工相视而笑。 前阵子南京高温,有一天接连4户家庭反映空调坏了,直喊太热吃不消。社区一连联系了十几位维修人员,对方一听说是封闭小区拒绝前来。吴伟粉急了,好说歹说保证不会变黄码,不会染上病毒,有一位维修工总算答应前来。穿着防护服的维修工,无数次湿透全身,当他终于把几家的空调修完,社工连声道谢,维修工对社工说,“你们太不容易了,你们辛苦了!” “你们真不容易!”“辛苦了!”“谢谢!”是这些天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凤栖苑社区的社工和志愿者听到最多的话。凤栖苑社区书记张娟数了数,已收到30面居民送来的锦旗。有居民告诉她,以前社区做得好,还不太好意思在群里说,就怕人家说她别有用心,现在好了,大家都在为志愿者点赞,为社区叫好。 张娟说,起初凤栖苑封闭,居民也是各种声音,少不了有抱怨和投诉。几天过去,点赞的多过埋怨的。有居民再在群里要定购桶装水,就有一批居民在群里发声,“这么热的天,志愿者穿防护服爬楼这么辛苦,不是必需品就不要麻烦人家了。”有居民抱怨发的菜不够,立刻就有居民说,“我家菜多,留给你吧。”大家争相在群里晒厨艺,分享生活的乐趣。不能出门的日子,小区微信群异常活跃,共同创造出一个网上的“大家庭”。 小区居民丁蓉在日记里写道,“他们穿着隔离服,戴着面罩,我们都没有看清过他们的脸。以后走在路上,我都无法认出他们,也没有机会当面道谢,这可能是隔离生活的唯一遗憾。” “我们流过的汗、爬过的楼、熬过的夜、付出的努力,居民都看在眼里。”张娟说,这些日子眼眶经常湿润。

南京吉庆家园进行解封前的最后一次核酸检测。余萍/摄 “大家接受了疫情下的新规矩” 大风大雨,居民拖儿携老,络绎不绝,从白天到深夜,大家排着队,一个一个往前移。这幅画面定格在省人民医院援助医疗队领队孙凯的脑海里。“虽然我们很累,但南京市民风雨交加排队来检测更不容易。这座城市,平凡的人带给我们更多感动,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孙凯说。 每轮大规模检测只有两天时间,大多数居民都能赶在第一天完成检测。居民白天上班,深夜还赶去采样点。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开源社区书记李志峰联系几户家庭准备上门采样,居民婉拒,“可以用轮椅把老人推过来,你们要忙的事太多了。” 开源社区居民陈桂香记得7月22日晚上快到12点,她看完电视上床睡了,听到敲门声。外面几位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说小区有一位密接者,要紧急核实有没有家庭成员没做核酸检测。陈桂香说,工作人员真是不容易,又要做工作,又怕吓到居民,累得气喘吁吁,还告诉大家不要惊慌。 近500户家庭,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家一户全部上门核实。没有参加核酸检测的人员全部集中,当场采样,一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才结束。 “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大家都很配合,穿好衣服,按楼幢分批下楼采样。”李志峰说事发突然,深更半夜打扰大家,本准备好接受批评指责,没想到没听到一句抱怨。当他对居民说“对不起,请大家多理解。”居民却说,“你们更辛苦,都是为了我们好。” 第二天早上,陈桂香从微信群知道社区工作人员忙到凌晨三四点。她早上7点出门后发现他们都已经在社区采样点做准备,这位老人走上去想说两句感谢的话,话没出口鼻子却已发酸。 高淳区漆桥镇双游村副主任马双年这几天频频收到村民送来的鸡蛋、咸鸭蛋,还有梨、西瓜等水果。有的村民连招呼都没打,丢下东西就走了。在南京开展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时,不要说收到慰问品,有的村民还抱怨把他们叫出来为什么不发东西。 “我们大喇叭、小喇叭喊,都要出来做核酸。老人家也不知怎么回事,来是来了,不情不愿的。”马双年说,有的人说他们就没出过门,不可能带毒;还有的人嫌一个个登记太慢了,催着快弄,弄完还要去干活;有的人调侃,上次为垃圾分类开会,还发垃圾袋,这次把大家喊出来,也不发点东西。 志愿者让大家排好队,互相保持距离,可是村民习惯了挨在一起,刚刚把聚在一起的人头分开,过一会,又凑在一起。“要反复说,说个不停,总会有效。一次比一次好。”起初,志愿者喊,“大家按一米线站好排队。”有人就问,“你刚才说的是什么‘米线’?”后来志愿者也不说“一米线”了,就直接要求大家站在黄色的线上,不能站在线外。 到第四、第五轮,马双年就不需要扯着嗓子喊了。有人不站在线上,其他人就会喊,“站站好,站在黄线上。” 14日晚上9点,在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新村南小区大门口,小区物管负责人潘传福正在门口巡逻,小区其他的几个小门全都关闭,大门是人员进出的唯一通道,此刻正是人员进入小区的高峰期,他在查看保安会不会漏检进入小区的人。不管是谁,每一次进入小区都要查看苏康码,测量体温。当晚,他没有看见一位居民有抱怨或不配合。仙林新村是仙林街道唯一的拆迁户安置小区,去年疫情期间,几个小门关闭,只留大门进出,一时间大批居民投诉,有的接连打12345投诉。潘传福说,“今年所有小门封起来后,没有听到反对声音,大家接受了疫情下的新规矩。” “最有意义和获得感的一个夏天” 入秋后,不少社工、网格员和志愿者收到的第一杯奶茶是来自居民的。立秋那天,溧水区白马街道革新社区收到一批奶茶,大家在拍完照后才舍得喝下。 送出奶茶的是革新社区隔离在家的青年陈乾。当社区通知他要居家隔离时,他在电话这头大喊,“凭什么?莫名其妙!”陈乾说他没有去过机场,没有和密接接触过,就两点一线上下班,一直都是绿码,隔离在家没道理。工作人员解释,根据大数据排查,他虽然是绿码,但被列入居家隔离名单,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时候离密接很近。 不管接不接受,陈乾都要在家呆着,不准出门。社工和志愿者每天上门为他测体温,居家消杀,上门做核酸,还给他买东买西,把垃圾带走。没过两天,陈乾态度就变了。“我隔离,是在家玩,他们却是要几个人为我服务。”陈乾没事就刷朋友圈,看抖音,但凡看到志愿者、医务人员抗疫就手动点赞。“他们太不容易了,我一个大男人都要掉眼泪了。”陈乾说他知道很多社工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不少社工凌晨两三点回家,早上六七点又出发了。他的一位朋友是社工,社区离家只有两三里,20多天里只在家吃过一顿饭。陈乾说,这些基层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他们值得更多人的感谢。 看到老妈在街道忙了十天十夜才回家,南京林业大学大三学生吕一穷决定去秦淮区洪武路街道做志愿者,正在读高二的妹妹洪希儿也跟着加入进来。8月的第一天,两人6点钟就早早起床上岗,志愿服务内容是到街道辅助“黄码转绿码”工作。 她们的妈妈李小平是洪武路街道民生保障部副部长,疫情发生以来,她带着疫情防控数据小组拨打排查电话,以梳理核实有中高风险地区行程史人员信息。面对近万条大数据信息,李小平曾经连续5天吃住在办公室,“衣服都馊了。” 这种难以想象的辛苦,两个女儿在志愿服务时有了切身体验。“咨询电话一个接一个,外面还有人排起长队,一些人讲话不客气,听得头皮都发麻……”穿上防护服,姐妹俩很快融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氛围中。 李小平把女儿们的工作照发到朋友圈,让她没想到的是,很多朋友、孩子同学的家长给她打来电话,强烈要求为孩子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安排了几个条件合适的孩子后,眼下在手的储备志愿者还有七八个。很多家长与她看法一致,“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去学习担当,去体会吃苦与服务。” 8月5日上午,洪希儿和同学邱可晗穿上志愿服务红马甲,来到马府新村小区门岗值班,她们配合保安一起为进出居民测体温。这时,一位老奶奶专门为她们送来一大把冰淇淋。“那一刻我感觉特别温暖,因为我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为社会尽了微薄之力。”洪希儿说,这是“最有意义和获得感的一个夏天”。 正如一句歌词所言,“没有神的光环,握紧手中的平凡”,在这个夏秋之交,那些普通市民和基层一线人员,都是这座城市了不起的英雄。
【责任编辑:杨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