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曹凯:红色财富代代相传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2021年08月10日   稿源:荔枝新闻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那里”。

这是诗人贺敬之1956年的作品《回延安》中的诗句,质朴热烈的情绪表达真实地道出了延安时期广大革命青年的心声,引发了那一代“老延安”的强烈共鸣。

六十多年过去了,“回延安”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精神指向的词汇。一首诗,让一代代人血脉相通。延安,这个名字所标示的伟大历史内容以及它所蕴含的精神密码,也吸引着年轻一代重新奔赴,探寻民族基因里的红色印记。出生于2000年的何欣怡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的何欣怡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安姑娘,也是一位刚入党不久的年轻党员。她听闻有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党员在延安自费建立了一个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并义务讲解,本科专业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何欣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决定到延安去拜访老人。

老人名叫曹凯,今年94岁,16岁参军入伍,先后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亲身经历了中国革命从延安走向胜利,亲眼见证了祖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

自费建造教育基地  “只要有人来,我就讲”

听闻有年轻人想来了解他宣讲的故事,听他讲讲延安精神,曹凯的热情也跟陕北七月的天气一样火热。见面的地点自然是选在老人自己建造的“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这是位于延安安塞区半山坡上的一处安静院落,由曹凯老宅的5孔旧窑洞改造而成,上面还加盖了一层平板房。站在山下抬头仰望,整个院子嵌在葱翠的山坳间,围墙被刷成黄色。外墙上挂有“用延安精神教育下一代”的标语,内院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约好了早上八点见面,何欣怡沿着山坡小路向院子攀爬。这样的坡度对于年轻人来说都不轻松,年过九旬的老人每天行走在这条上山路上又该如何呢?正想着,一抬头,看到曹凯在半山的院子里微笑着挥手,原来他早就提前在院子里等着了。

“西北风大干燥,有沙尘,我提前上来先把院子打扫打扫,收拾一下展厅,每天都这样”,老人指着立在墙边的一把竹扫帚说。

这个教育基地是2016年建成的,当时曹凯拿出了自己数十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六十万元积蓄,还动员四个儿子各自捐了十万元,用于修建围墙、铺设坡路、硬化院落、购置展柜等等,耗时两年终于完工,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一层窑洞包括家庭党员活动室、家风馆、劳动模范展览馆等,二层展室主要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的革命故事。教育基地建成以后,省内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不管是谁,不管是几个人,只要有人来,我就讲。”虽然曹凯年事已高,但讲到还要继续宣讲延安精神的决心时,老人的这几句话掷地有声。

坚持不懈义务宣讲  “要用延安精神继续教育下一代”

做好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

追溯曹凯延安精神宣讲的起点要到1991年,当时刚刚离休的他发现,作为传家宝的延安精神似乎被忽视淡忘了。曹凯对何欣怡说:“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比如说浪费,说不吃就不吃了,倒掉。许多娃不知道什么是延安精神,不知道现在的日子是怎么来的。”老党员的使命感让曹凯下决心要做点什么。

“我是老延安人,延安精神是我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延安人的精神支柱。要用延安精神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就放心了。”这是曹凯镌刻在内心深处的信念。

当时,曹凯受邀为安塞当地一所中学的千余名师生讲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这是他的第一次宣讲,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曹凯正式踏上了义务宣讲延安精神的道路,而这一讲,就是30年。

除延安之外,志丹、靖边、定边、横山、榆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曹凯风雨无阻进行宣讲的身影。30年来,他撰写讲稿230多篇,义务宣讲场次达3000多场,听众累计超过了300万人次。这一组组的数字,印证的是一位老党员为党奉献终身的拳拳初心和铮铮誓言。

每一次宣讲虽然只有一两个小时,但背后却是老人不辞劳苦的漫漫寻访路。

为了获取更准确更丰富的内容资料,让自己的宣讲更有感染力,曹凯自费四处走访搜集红色故事,到过北京、上海、山西、江西等地,踏访革命纪念馆,走访老红军。足迹走遍7省20多个县区。“湖南韶山、江西南昌还有井冈山都去过,北京更是去了好多次……”谈起这些,曹凯显得激动又自豪。这么多年奔走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也为后来建造“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提供了有力的展品支撑。

理论学习孜孜不倦  “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如今,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奔波,曹凯更多的是在自建的教育基地为前来参观的人进行宣讲。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从未停下理论学习的脚步,他对何欣怡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今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身在延安的曹凯看了电视直播后也是心潮澎湃,“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我看了十来遍,每一句话都讲在了我们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作为一位有着73年党龄的老党员来说,曹凯更加明白革命取得胜利、祖国走向富强,这背后的艰辛不易。

他深情地回忆道,“党员,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我们过去第一届党代表在一个小船上开会。100年来我们现在发展成多少呢,9500多万名党员,这在世界来说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正在新长征的路上”。

通过21岁的新党员对话94岁的老党员可以看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延安精神,具有着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它让接过时代接力棒的年轻一辈们更加懂得,只有接续奋斗,才能不负青春。

【责任编辑:杨旭】

相关阅读: